初春时节,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的广袤农村,处处可以感受到经济发展的蓬勃活力。曾几何时,古蔺县还是一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、乌蒙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县。
“十三五”期间,古蔺县累计投入资金21.51亿,建成集中安置点106个,让9105户37777人通过搬迁告别贫穷,过上美好新生活。
产业园里的乡村活力
春光融融,古蔺县的甜橙采摘已经接近尾声。 一大早,53岁的搬迁户王必康从马蹄镇搬迁安置点骑着三轮车出发——他今天的任务是把帮扶产业园里的甜橙转运到合作社里。
“过河就是橙子林。我家的4亩甜橙,由专合社统一管理,去年卖了4万元。”相较于散户,经过质量控制和文化包装的马蹄甜橙,可以卖出更好的价格,助农发展、促农增收的效果更好了。1000来斤新鲜甜橙不一会儿便完成装车,王必康利落地踩下油门,拉着满满一车甜橙来到合作社。一天4趟来回转运,他能挣150元。马蹄甜橙远近闻名,合作社院坝里,多辆快递卡车已经开始排队装货,合作社里目之所及全是橙子,选果、装箱、搬运、直播……上百人围着橙子忙得团团转。
“去年12月16日,我们的抖音直播间一天卖出20余万斤马蹄甜橙,吓得我们两三天都不敢直播,因为48小时没发完货,会被平台惩罚。”合作社理事长李先华述说着他“甜蜜的苦恼”。
“叮,您有新的订单。”合作社的电脑不断收到马蹄镇彝源汇蓉电商中心发过来的订单。易地搬迁安置点电商中心话务室里,100余名话务员正在通过淘宝、抖音等销售平台,把马蹄橙销售到千家万户。
销售组长彭良根也是搬迁户,2020年,他放弃大城市的工作回乡发展。彭良根坦言,自己一度存在本领恐慌,现在已经慢慢适应,他说 :“崭新的房子和事业拴住了曾经漂泊的心,不断壮大的甜橙产业,一定能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。” 据彭良根介绍,电商中心主要销售甜橙、山药粉条等土特产品,日均营业额20万元,承担了马蹄镇70%农特产品外销市场,带动全镇2000余户甜橙种植户增收。
马蹄镇甜橙只是古蔺县特色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。近年来,古蔺县依托绿水青山、红色资源、乡土文化等优势发展特色产业,做强乡村旅游业、农村电商,激发搬迁群众内生动力、带动搬迁群众致富增收。
当前,全县已建成特色农业产业基地21个、脱贫产业园218个,覆盖106个集中安置点,辐射带动2.4万名搬迁群众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。
单元楼上的安稳日子
清晨,端上热腾腾的饺子,吴佳琴和丈夫刁思超扶母亲上餐桌,吃完饭,两人凑到老人耳边,提高音量道 :“妈,您慢慢吃,我们上班去了!” 老人连连点头:“找这个工作不容易,可得好好干!”
吴佳琴是南充人,2007年嫁到古蔺时,丈夫刁思超家还是土木结构的泥巴房子。“当时一看,心都凉了半截。”四面环山、交通不便,“大雨大落,小雨小落”, 那些年跟着刁思超,吴佳琴吃了不少苦。“还记得有一次下大雨,屋后的山土被雨水冲垮,泥巴垒起来有窗户那么高。”住新房是吴佳琴不敢做的梦,一家子人生活费都成问题,哪来钱盖房子?
帮扶及时到来。2017年12月,王堂村易地搬迁安置点建成投用,吴佳琴一家同金兰街道237户947人一起,带着忐忑的心情搬进新居。一幢幢高楼整齐罗列,水泥路阡陌纵横,房屋装修别致、窗明几净,搬进新居后,一家人开始了新生活。“再也不用担心泥巴盖到窗口了。”住上安全有保障的房子,吴佳琴打心眼儿里高兴。
先“安居”后“乐业”。安置点全面建成后,配套了交通车管服务中心、机动车考试中心和汽车检测办证中心三个项目,大批人员的涌入迅速带动当地饮食、住宿等各类服务业快速发展。随之而来的,则是大批就业岗位招工……刁思超凭借着自己的一手好厨艺在附近的金兰鱼庄当上了大厨,工资迈上5000元/月。
来吃鱼的客人越来越多,刁思超的收入也随之水涨船高。 “工资计件发放,一个月平均能拿2500元。”2021年,隔壁青阳村建起了产业园区,吴佳琴老早听到消息,立马报名。10多名搬迁妇女同吴佳琴一起通过培训上岗,实现了就地就业。
从大山深处搬出来,亲人在身边,学校在对面,就业在家门口……搬迁户们放下锄头,拿起榔头,收获了满满的幸福,日子越过越有劲!近年来,古蔺县积极统筹推进县域经济发展,促进投资兴业,将解决搬迁群众就业问题作为后续扶持工作的重中之重,多渠道创造就业岗位,大力安置零就业家庭、城镇大龄失业人员等就业困难群体,靶向式施策、精准化设岗、全过程把控、接续式提升,有力破解了就业困难群体就地就近就业难题,促进搬迁群众实现就业增收。
截至目前,古蔺县易地搬迁劳动力稳定就业8943人,占搬迁劳动力总数的88%,实现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至少1人就业。
社区里的幸福生活
晚饭后,家住酱香苑的王军杰像往常一样下楼散步,看着明晃晃的路灯,踩着结实的水泥路,听着邻居们闲聊中传来的阵阵笑声,王军杰心底才真正认可了自己“街上人”的身份,他意味深长地说:“街上就是比山里好啊!”
酱香苑是茅溪镇的易地搬迁安置点,建在水口街社区,水、电、路、气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,文化广场、老人日间照料中心、留守儿童托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。起初,和王军杰一样,搬进安置点的很多村民都颇有些“水土不服”。易地搬迁不仅改变了王军杰的生活状态,更让他对水口街社区这个新家有了归属感。在他心中,社区党支部不仅是主心骨,更是可以信赖依靠的亲人。
电饭煲怎么用、垃圾扔到哪、菜去哪里买……有了社区党支部和楼栋长的帮助,搬迁户很快适应了“街上人”的生活方式,主动规范日常生活、维护公共环境卫生,积极参与小区文明星级楼栋、星级家庭户评选,加入社区疫情防控、敬老爱老、法治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,每一个住户都在社区治理中找到了存在感。
“从好房子到好小区、再从好小区到好社区。我们采取‘政治 + 德治 + 法治 + 自治 + 智治’五治融合的办法取得了显著成效。”许定先高兴地说,半辈子住在山窝窝里的村民告别农村,搬进镇里,收入越来越高,生活越来越好,日子越过越美。
易地搬迁,“搬”出了幸福和安稳,更搬出了乡村振兴的底气。眼下,在古蔺县各个易地搬迁聚居点,这样幸福安稳的场景正在一幕幕上演。
“当前工作重心已从解决好‘如何搬、怎么搬’向‘搬后怎么办’转变,从‘以搬迁为主’向‘后续扶持和社区管理’转变。”古蔺县乡村振兴局局长邹健说,“下一步,我们将持续推进后续扶持工作,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当下搬迁户最关心、反映最强烈的实际问题上,让搬迁群众持续感受到‘抓在手里’的获得感、幸福感和安全感。”
来源:古蔺视点 作者:曹雪 王汝叶